别样青春绽放林海深处
【资料图】
——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王德朋
在北纬53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腹地,驻扎着一支守护林海雪原的队伍——内奇乾中队。奇乾中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唯一一支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中队,守护着95万公顷未开发的原始森林。
不通电、不通邮、手机经常没有信号,说是“林海孤岛”也不为过。这里历史最低气温零下53℃,条件极为艰苦。奇乾中队指导员王德朋与队员们一起,在这林海深处扎根、成长,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别样青春。
扎根在林海深处
作为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第一道防线,从上个世纪60年代组建至今,奇乾中队一代代消防队员们在荒无人烟的林海孤岛默默坚守了60年,先后成功扑救森林火灾400余起,荣立过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5次,1人荣立1等功,4人荣立二等功,125人荣立三等功。先后被授予“北疆森林卫士”“北疆楷模”“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
谈及中队,王德朋难掩自豪。2014年,王德朋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师生眼中,王德朋各方面都很优秀,若留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一定前途光明。但让很多人吃惊的是,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大兴安岭支队,凭着“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一腔热情,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林海深处。
站在中队荣誉室内,他感受着一茬茬奇乾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林海奉献青春的点滴付出;伫立在中俄边境线上,他感触一代代卫国戍边的将士们用热血熔铸界碑的永恒温度;深入苍茫林海,他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时代脉搏……
担任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后,王德朋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像是一根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上。”
半夜守着闪电
多年来,王德朋参加过各类救援任务不下30次。不论是穿越火海、抗击“洪魔”,还是抢险救援,每一次战斗,他总是主动挑起最重担子,勇当开路先锋。
2019年6月19日,大兴安岭金河林场因雷击发生火灾,火场温度高,地表腐殖层厚,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燃烧,热浪烤得大家眼睛都睁不开。
作为第一支到达火场的中队,王德朋带领攻坚分队迅速切入火线打开突破口,采取分兵合围的战法封控火场。面对见火就着的马尾松,王德朋急得直跺脚,抢过一把割灌机,带着队员开路往前冲。
经过8个多小时的艰难战斗,火场实现了合围,但队员们此时已是身心俱疲、饥肠辘辘。王德朋给大家打气,赶在天亮前又对火线进行了一番彻底清理。“原始林地腐殖层非常厚,地表火很容易演变成地下火,必须尽快开设隔离带进行彻底清理,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王德朋解释道。
作为全国有名的林火重灾区,这里夏季雷击火多发频发,平均每天干雷暴100多次,春秋季火灾逐年增多,防灭火形势严峻。
“一到夏天,好多人都看到过指导员半夜不睡觉、守着闪电‘发呆’的样子。”一班长高凯凯说。
这些年,让王德朋最骄傲的是,奇乾中队始终是原始林区灭火救援任务中第一支出动、第一支到达火场、第一支投入救援、最后一支撤离的队伍,也是上级和林区百姓最放心的队伍,矢志践行了“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的铮铮誓言。
回到最初的样子
望着眼前的万顷林海,王德朋最为深刻的感触就是: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驻地位置偏远,补给物资需要从150公里之外的地方运送过来。中队沿用解放军边防六团机务连菜窖,该菜窖始建于1995年,面积150平方米,2003年改建后一直用于四季存储、腌制加工果蔬,可以保证队员15天的食用菜量。
由于不通市电,太阳能系统更新之前,电不够用,晚上一般会停电,消防员们都习惯了通过数步子的方式来确认洗手间的位置。尽管现在条件变好,但冬天尤其是阴天的时候,日照时间不足、强度不够,还是会出现停电的情况,因此,在节约用电上,驻地消防员们个个绷紧着弦。
闲暇之余,王德朋带领队员们亲手制作根雕、米画、烫画、剪纸等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样式精美。所有根雕都是消防救援人员从各个火场上自发捡回来并雕刻而成,是独一无二的珍宝,填满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年四季不管天气如何,干部消防员起床做早操一分不差;发电机检修不工作,全中队打起手电点名一人不落;全员野外实战演练训练时间再长,各类装备机具保障用品一件不少……
正如王德朋一直挂在嘴上的那句:“中队建设靠大家,少了一个就抓瞎!”他们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检验着自己的初心,传承着“忠诚、坚守、创业、乐观”的奇乾精神。
2022年,王德朋再次喜获荣誉,被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镜头前的他,从容、坚毅又青春,从辽阔、挺拔又苍翠的林海中走来。
杂志设有:学“习”进行时、时政要闻、队伍要闻、封面人物、主题党建等栏目。